close

    還記得自己在大四實習時,也同時擔任三年級補救教學班的老師,當時為了希望可以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我嚐試用國語部件卡和數學數字加減卡、乘法卡,以桌遊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習。但在兩周集中實習的觀察中發現,除了讓孩子對合作式的學科桌遊感興趣外,他們在學科成績或作業表現上並沒有太大的進步。我想這與今日永樹同學在課堂上所提到的:「補救教學班的老師,並不夠了解孩子的學習難點」。在現今的小學現場,補救教學班的老師與孩子的原班導師並不會是同一人,假如兩位老師間並沒有做好呈接的動作,讓孩子被一位並不太熟悉他學習能力的老師來加強其落後之處,我想幫助是有限的!

       此外,在現今的學校現場,大多數依然習慣用孩子的考試成績來判別他的學習程度。但單用考試成績來判定,我們很難了解孩子背後的學習軌跡,此外,每個孩子所擅長的都有所不一。「測驗」的實施,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抑或是對數學符號學習不熟悉的孩子,都將會有所困難,但這並不能否定孩子所有的學習。此外,強勢文化,也將影響我們判定孩子的眼光。對於社會邊陲文化的孩子而言,在學校學習時,強勢的文化符碼就會影響他們的認知與學習。我特別喜歡老師今日在課堂中”street mathematics ”的例子,並且提及:「孩子是真的沒有數學能力嗎?還是是老師沒有去發現老師的強項呢?」著實值得好好反思。我想這些種種,都是作為一位老師,需要去覺察並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給孩子一些改變的可能。

       最後,關於今日的核心主題「補救教學」與「適性教育」。我認為是可以嘗試將兩者融合於課堂中的!一位老師要在同一時間裡面對二十多位學生,要全面顧及將會有所難度,因此我認為老師可以多加善用「同儕」的力量,要讓班級中會的孩子「願意」去教不會的孩子。藉助同學的力量協助學習落後者進行補救,而學習較快的學生,又能在教導他人的過程中,再一次的進行學習運思,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將所理解的內容進行陳述產出,雖是相同學習內容,但卻是更高一層次的學習,也能達到因材施教的適性化教育。我想,這些種種應當是可以透過老師的努力,盡可能達到的!也希望自己未來可以在課堂中有所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