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從中國科舉制度思考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這一次的閱讀篇目與課堂討論,打破了些自己原先固有的想法。我們常說現今的升學制度,並非達到真正多元入學,而是「多錢入學」。前陣子看到了台灣大學新生入學調查資料,其中顯示在最新一屆的新生中,有百分之六十近七十來自台北市,這也說明了我們的升學以及教育資源的獲取仍然與非常現實的階級、家庭的社經地位有很大的關聯……。相對來說,似乎單純的「考試」才是可以撇去一人背後的附加條件,單純就他個人的努力,來決定他可以走的方向抑或是因此有了翻身的機會。

               但看到了過往科舉制度的演變以及其中的弊端,也才讓我明白,其實當時看似靠讀書努力便得以獲得成就的科舉考試,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競爭式流動,也沒有達到真正的公平。在《禮記.學記》中提到了「家有塾,黨有序,術有庫,國有學」,但其中的「塾、序、庫、學」其實都是官辦學校,只有貴族官人才有這樣的機會,而科舉制度的推行,一方面也是強化貴族對勞動人民統治的權力。

二、孔子所提倡的平民教育

                 讓教育從貴族帶到平民之中,孔子所提倡的平民教育,其「仁愛」的思想,以及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直至今都仍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材施教」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就某類人的因材施教,一種是對於不同人的因材施教。目前國民中學校內自行安排的能力分班,某種程度上看似是符合孔子所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下也。」的道理,但實際上似乎只是為了教師教學方便,免除在常態編班下必須顧及不同學生程度的困難,也為了學校的升學榜單,得以讓資源更集中的投注於升學班的孩子身上。不僅違背有教無類的觀點,也沒有達到「針對某類人的因材施教」,著實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再深思的問題。

                  或許這麼說話有些「言重」,雖然台灣目前有許多很棒的民間機構如TFT,但我認為目前的教育仍然是錦上添花多過於雪中送碳,不論是政府、學校或老師,我們都應該花更多的精神去關注那些落後的孩子,而不是特色學校的口碑。而在班級中的教師,評鑑孩子的方式是否也可以有所改變?我時常在想,「段考」真的這麼重要嗎?一個班級中的孩子程度落差這麼大,用同一標準去考核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否能達到真正考試評鑑的目的呢?假若未來可以,還是希望可以盡可能在常態編班下的班級中,做到「針對某類人的因材施教」,將檢核用的考試卷分為A、B、C三個等級,讓不同學生在不同能力範疇下要求進步,而非總是望塵莫及,是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做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