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周的教育基礎理論與應用,以「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和英文篇目「SELF-REGULATED LEARNING」為主要的探討核心。而以下主要針對自己的課堂及閱讀心得,寫下自己簡單的想法。

                可以看出兩篇文章的主軸皆為「自我調節學習」。自我調節學習的概念源自於1980年代的美國。有別於過去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被動、被控制的,自我調節學習的意涵是認為學習者應當是有主動參與學習的特性,包含了學習者得以自訂學習目標、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嘗試使用學習策略,並持續的對學習歷程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監控與調整。

               可知,動機、後設認知、行為控制等都是影響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重要因素。而就教學現場而言,我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覺察」和「自我反省」。自我的認識應當培養,唯有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擅長與不擅長、喜歡與不喜歡,才能夠真正的覺察自己,不論是對於學習的內容或學習信心的提升,「覺察」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除了在課室中得以透過教師長期氣氛的營造和學生學習的引導來提升學生自我調節的能力之外,發覺現今一些網路學習平台的建置理念,也是與自我調節學習有很大的相關性。以「均一教育平台」為例,主打均等、一流的免費平台,是希望可以透過平台的架設,提升孩子的「自學能力」,此平台在短短的幾年內為臺灣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也同時為偏鄉小學帶來了翻轉的可能。而回歸到均一教育平台的初衷-「自學能力」,若以架設最完整的數學為例,在平台中,可以發現其將每一年段的單元劃分成許多的小單元。此外,代幣制度的設計可以提升孩童持續觀看影片或練習測驗的動機,而在平台中也有明確的學習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學習進程是否符合所設定的學習目標,並且透過各個面向的分析,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習落點為何,也才能再進一步的為自己訂定新的學習目標,進行更進階的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