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篇雖是以「數理」課程改革去探討師資培育的因應與配套措施,然,數學為科學之母,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的內容以及他篇文章,來瞭解面對課程的改革,教師應具備甚麼樣的能力。

       民國90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我上小學一年級的那一年。作為課程改革白老鼠群的其中一員,長大後回顧自己在小學時的學習,或許是因為正值轉變期間,許多配套措施以及教師的教學技巧與知能尚未充足,發掘自己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中,並沒有明顯感覺到我的學習方式有符合九年一貫所提倡的「以生活為中心」、「學會帶得走的能力」。

       課程會因時代的演變而不斷變動,而不論課程如何變,真正在執行這些課程運作的是學校中的「教師」。我們可以從九年一貫所頒布的內容和願景中發現,政府希望的是可以鬆綁課程,不再讓學科考試壓著孩子的學習。即便在台灣主要的升學管道仍然是需要透過紙筆考試的,但是在學會這些學科的方法,在學習語文時,是否可以了解其中的歷史脈絡?在學習數學課程時,是否可以不再只是反覆的練習類題,進行步驟機械式的練習?在學習科學時,是否可以了解其與其他科目之間的關係?我想學會了這些能力,真正將知識「理解」,才能面對考試、面對更廣闊無邊的知識。因此,對於要把這些知識教給孩子們的「老師」而言,你/妳所擁有的CK、PK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外界總有些人認為,國小老師不難當,因為國小學的東西很簡單。我不否認國小學的內容確實不難,但正因為國小的所學,特別是數學科、自然科的概念,都是學習知識的基本「奠基」能力,所以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老師的教導就很重要。以「探究式」教學為例,探究式教學,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學生從發現問題、歸納、澄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個引導者也是個知識的澄清者,所以除了要有較多元的教學方法外,對於該學科知識也要有一定的掌握並且能嘗試與他科目結合,將生活中的要素或過去至今所發生的訊息融入課程。因此,從理想課程到教師在教室中真正的運作課程乃至影響學生獲得的經驗課程,教師扮演著重要的關鍵。

 

提問一:國小教師為何不分科?是否認同分科教學?包班教學的用意為何?

提問二:目前我國主要的升學方式仍然是以考試為中心。若以科學為例,在課室教學中,教師可以如何調和評量的方式。而作為教師,你/妳會比較著重在哪一種方式的評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